有機硅產業自荊棘中飛天內貧外緊
發布時間:2022-12-23 點擊次數:822次新材料,被譽為制造業的“底盤”,是支撐國家重大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基礎。目前,有機硅材料廣泛應用于建筑、汽車、電子電器、新能源、航空航天、醫療衛生等領域,中國要從制造大國,成為制造強國,其重要戰略意義不言而喻。
圖片
目前,中國已發展成為全球最大有機硅生產國和消費國。
回溯有機硅百年發展歷史,“中國坐標”的改變是顛覆性的——
1863年,法國化學家弗里德爾制得了第一個含Si-C鍵的有機硅化合物。
20世紀40-60年代,各種性能優異的硅油、硅橡膠、硅樹脂、偶聯劑相繼出現:二戰期間,美國道康寧公司研制出了DC4點火密封材料,用于二戰高空飛機上。1969年,阿姆斯特朗登月,穿著的是一雙硅膠靴子。
而當時,新中國的有機硅產業,基本是一片空白。建國初期,“巴黎統籌會”對西方出口中國的商品進行審查,只要涉及國防、武器以及高新技術的商品,一律無法進入中國。而新中國要發展,有機硅材料是急需。
此時,中國深刻且清醒地明白,要發展有機硅工業,只有一條路,那就是自力更生。不然,命運就只能被跨國公司左右。20世紀50年代,全球有機硅產業已進入發展期,美國有道康寧,德國有瓦克、拜耳,日本有信越化學、東麗,而中國在外援無望、內資困乏的背景下,仍在實驗室咬牙攻關,很長一段時間產品僅在特殊行業運用。
圖片
1978年之后,有機硅行業中外合資及外資企業快速涌現,新技術、新裝備、新產品大量引進。1997年,我國成為世界上第六個規模化生產有機硅的國家。
再看細分的建筑膠領域,從20世紀50年代起,雙組分硅酮膠已應用于建筑領域;60年代,單組分硅酮建筑密封膠開始商用;70年代,硅酮結構膠應用于玻璃幕墻結構粘接裝配工程,世界上首個四面結構性硅玻璃窗結構誕生。在中國加入WTO之前,建筑密封膠、特別是結構膠都是進口品牌膠的天下。進口品牌膠幾乎與高端膠劃等號。
落后是事實,但巨變定會發生——1998年前后,“中國制造”已然在世界舞臺大放異彩,活力四射。加入WTO之后,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浪潮,更是將制造業這個機會涌到了中國門前。
作為制造業新生力量,新興的民營制造企業快速發展,推動著“中國制造”初試鋒芒。